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山東是工業制造大省,如何打造山東制造2025,從而在新的工業浪潮中贏得新發展?“山東制造參與市場競爭特別是國際競爭,必須走以質取勝的道路,必須著力培育質量競爭新優勢。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動力,就是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的,要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千千萬萬個堅守在制造業第一線的能工巧匠。”省質監局局長張寧波表示。 工匠精神 山東制造的內生動力
先進技術轉化成產品的基石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在長達30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高速增長時期,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僅以挖掘機為例,最高年份銷售量高達24萬臺。然而,我國數百家工程機械企業所產的各類工程機械使用的高端液壓件都來自日本和德國,而這個零部件所產生的利潤占到了整個工程機械的70%。 為了打破國外液壓件企業對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壓制,山東常林機械集團把世界高端液壓件技術領軍人物聚集起來,自主研發出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液壓件產品。 “高端液壓件是成熟的技術,我國之所以生產不出來,是因為高端液壓件的生產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有高端的鑄造和較高的技術和資金投入,更要有一批有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精神的一線操作人員。”董事長張義華介紹.。 為了確保高端技術的落地,常林以精益生產為主線,實施素質工程,全面提高員工的科技文化綜合素質。制定了集團短期、中期、長期培訓計劃,培養“工匠”型人才。開展了全員在職培訓、“金藍領”培訓、參觀學習、出國考察、幫扶培訓等多方面培訓教育。制訂了《工程師、技師帶徒學習制度》,在集團內部開展導師帶徒、拜師學習活動。 這些措施使常林集團一線員工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在常林集團中川液壓車間,技術主管告訴記者,液壓件各個部件的精密度是液壓件動能高低的關鍵。以液壓件中的閥孔和各類連桿的圓柱度為例,在國內眾多企業做的精密度只能達到一個絲的水平,常林集團員工經過數萬次的試驗,將圓柱度提高到2微米,精密度提高了5倍。也正是這種工匠精神,使得常林集團打破了高端液壓件對中國工程機械的封鎖。 正是看到了質量對山東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作用,質監部門按照推進質量品牌“萬千百十”行動計劃,今年將結合“大國工匠”精神宣傳塑造,首期選擇500家大型骨干企業,省市縣(區)三級按地域劃分全面推進質量培訓和標準、計量、認證、質量提升工作,提升企業勞動者素質。同時,我省開展的省長質量獎、山東省質量管理獎等都把堅持開展對職工的質量知識、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列為這些獎項評選的必要條件。 由制造到智造 離不開工匠的創造 技術工人是制造業的脊梁。 記者調查獲悉,制造業的一線崗位,工匠缺位,技術不精湛、精品意識淡化、工序流程不嚴謹、求數量不問質量,導致整體制造水平不高,這是山東制造大而不強的重要表現和隱憂。 在外人眼中,中國制造曾是價廉質低的代名詞。但濟南二機床卻顛覆了這一概念。 沖壓技術是汽車制造的首道工藝。大型伺服沖壓技術是代表當今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之前,只有日本、德國少數企業掌握。濟南二機床發力此項技術,2012年研制成功國內首臺25000kn大型伺服壓力機,這標志著他們在大型快速沖壓線、多工位機械壓力機、伺服沖壓線等所有沖壓技術領域,實現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面接軌和同步發展。因此,濟南二機床接連拿下福特汽車9條生產線的訂單。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質量管理部經理兼部長張軍健介紹,為了保證產品質量和活力,他們十分重視工人的技術改革、技術創新,每半年就要征集一次技術革新項目,目前,每年職工申報的技術創新項目約300余項,企業想盡辦法用各種手段激勵職工創新進步。 “只有整個企業具備了工匠精神,才能在各個工種、各個工序涌現出各種具備工匠精神的員工,有了這些員工,才能保證我們的制造走向智造和創造”。省質監局標準化處處長郭大雷說,企業從全過程到全部從業人員,嚴格執行標準,精益求精,才能保證質量的可靠性,才能讓山東乃至中國制造成為高質量的象征。 為推動山東制造“走出去”,質監部門圍繞裝備制造、現代農業、城鄉協調發展、生態文明等8大領域,開展了“標準化+”行動,確定626項“山東標準”建設任務。積極開展“萬項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千項地方標準”管理提升、“百項先進標準”引領、“十項國際標準”示范工程,以標準升級帶動山東制造轉型升級。 從提品質到樹品牌 需要匠才引領 很多人認為工匠精神意味著機械重復的工作模式,其實工匠精神有著更深刻的內涵。它代表著一個企業的氣質,耐心、專注、堅持、嚴謹、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等一系列優異的品質。“工匠不一定都能成為企業家,但成功的企業家身上必須具備工匠精神”。海爾張瑞敏錘砸冰箱足以說明,只有具備工匠精神的企業,產品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品牌創建、市場開拓才會取得成效。 每個發展壯大的群體都有一個領頭羊,即是說企業在培養工匠的同時,也需要培養匠才。全國勞模許振超就是一位帶領一個團隊屢創世界紀錄的匠才。 2002年,青島港明港公司開業,青島港西進政策邁出重要一步。此時,中國沿海港口紛紛崛起,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碼頭裝卸效率低,船舶經常滯港,就沒有船舶愿意來停靠。如何提高橋吊裝卸效率?許振超想到了從橋吊啟動之初的5秒里“摳”時間。經過鉆研革新,這個時間最終縮短為3.5秒。“盡管1.5秒時間不算長,但積累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應,1000箱的船,2000箱的船,可能就提前半個小時甚至一個小時結束作業。”許振超說。 2003年4月27日夜,國際巨輪“地中海法米婭”輪靠港,需裝卸3400個集裝箱。青島港8臺橋吊一字排開,吊起8個集裝箱幾乎同時輕輕落下船來。鏖戰6小時27分鐘,橋吊隊創出了單船效率每小時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打破了由香港現代貨柜碼頭創造的每小時作業336自然箱的紀錄,創出了“振超效率”。 “樹我當典型不是樹我個人,是樹當代港口工人形象,樹當代產業工人形象。大家把我樹為典型,我就是一個‘旗手’,但我舉旗不能自顧自往前走,不管后面有沒有人跟。”許振超說。 濟南鍋爐集團總經理劉豐懷說,培養工匠精神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要付諸行動。企業家應該在制度上做好設計,通過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等手段,培養一批專業、專心、專注的專家和技術工人,扎根基層,扎根專業領域,深耕細作,精益求精,同樣培養出匠才,引領企業走向品牌之路。 獲得濟南貢獻超二十億的一等功臣濟南二機床的趙元龍說,他在的班組年輕職工多,作為師傅,趙元龍毫無保留地教授他們技能和經驗,使年輕職工逐漸成長為骨干,在青年比武中,一二三名都是他的徒弟。 100多年來,德國人一直十分爭氣地讓自己銷售到世界各國的產品比當地貨的口碑要好。20世紀50年代,德國進一步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質量政策,使德國制造業在戰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確立了“德國品牌、質量一流”的國家形象。德國產品能夠獲得全世界的高度認可,靠的就是工匠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山東是制造業大省,要在新的工業革命中崛起,就必須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張寧波說,工匠精神是在勞動創造、生產工藝、生產流程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上追求高品質、高質量、高效率的具體體現,尤其是立志百年的企業、全力走向國際化的企業,更需要培養一大批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視質量如生命、追求卓越、敢于超越、創造完美的一線產業工人。鑫泰數控加工中心機器人龍門 專注、創新、提升、發展這是很多知名企業的成功之道,這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體現。追求山東制造更上一層樓,更需要培育越來越多的具備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為人類社會生產高質量的產品,為企業打造金字品牌。
|
|